• 3.13. 丢弃法
    • 3.13.1. 方法
    • 3.13.2. 从零开始实现
      • 3.13.2.1. 定义模型参数
      • 3.13.2.2. 定义模型
      • 3.13.2.3. 训练和测试模型
    • 3.13.3. 简洁实现
    • 3.13.4. 小结
    • 3.13.5. 练习
    • 3.13.6. 参考文献

    3.13. 丢弃法

    除了前一节介绍的权重衰减以外,深度学习模型常常使用丢弃法(dropout)[1]来应对过拟合问题。丢弃法有一些不同的变体。本节中提到的丢弃法特指倒置丢弃法(inverteddropout)。

    3.13.1. 方法

    回忆一下,“多层感知机”一节的图3.3描述了一个单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其中输入个数为4,隐藏单元个数为5,且隐藏单元

    3.13. 丢弃法 - 图13.13. 丢弃法 - 图2 )的计算表达式为

    3.13. 丢弃法 - 图3

    这里

    3.13. 丢弃法 - 图4 是激活函数, 3.13. 丢弃法 - 图5 是输入,隐藏单元 3.13. 丢弃法 - 图6 的权重参数为 3.13. 丢弃法 - 图7 ,偏差参数为 3.13. 丢弃法 - 图8 。当对该隐藏层使用丢弃法时,该层的隐藏单元将有一定概率被丢弃掉。设丢弃概率为 3.13. 丢弃法 - 图9 ,那么有 3.13. 丢弃法 - 图10 的概率 3.13. 丢弃法 - 图11 会被清零,有 3.13. 丢弃法 - 图12 的概率 3.13. 丢弃法 - 图13 会除以 3.13. 丢弃法 - 图14 做拉伸。丢弃概率是丢弃法的超参数。具体来说,设随机变量 3.13. 丢弃法 - 图15 为0和1的概率分别为 3.13. 丢弃法 - 图163.13. 丢弃法 - 图17 。使用丢弃法时我们计算新的隐藏单元 3.13. 丢弃法 - 图18

    3.13. 丢弃法 - 图19

    由于

    3.13. 丢弃法 - 图20 ,因此

    3.13. 丢弃法 - 图21

    即丢弃法不改变其输入的期望值。让我们对图3.3中的隐藏层使用丢弃法,一种可能的结果如图3.5所示,其中

    3.13. 丢弃法 - 图223.13. 丢弃法 - 图23 被清零。这时输出值的计算不再依赖 3.13. 丢弃法 - 图243.13. 丢弃法 - 图25 ,在反向传播时,与这两个隐藏单元相关的权重的梯度均为0。由于在训练中隐藏层神经元的丢弃是随机的,即 3.13. 丢弃法 - 图26 都有可能被清零,输出层的计算无法过度依赖 3.13. 丢弃法 - 图27 中的任一个,从而在训练模型时起到正则化的作用,并可以用来应对过拟合。在测试模型时,我们为了拿到更加确定性的结果,一般不使用丢弃法。

    隐藏层使用了丢弃法的多层感知机 图 3.5 隐藏层使用了丢弃法的多层感知机

    3.13.2. 从零开始实现

    根据丢弃法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它。下面的dropout函数将以drop_prob的概率丢弃NDArray输入X中的元素。

    1. In [1]:
    1. import d2lzh as d2l
    2. from mxnet import autograd, gluon, init, nd
    3. from mxnet.gluon import loss as gloss, nn
    4.  
    5. def dropout(X, drop_prob):
    6. assert 0 <= drop_prob <= 1
    7. keep_prob = 1 - drop_prob
    8. # 这种情况下把全部元素都丢弃
    9. if keep_prob == 0:
    10. return X.zeros_like()
    11. mask = nd.random.uniform(0, 1, X.shape) < keep_prob
    12. return mask * X / keep_prob

    我们运行几个例子来测试一下dropout函数。其中丢弃概率分别为0、0.5和1。

    1. In [2]:
    1. X = nd.arange(16).reshape((2, 8))
    2. dropout(X, 0)
    1. Out[2]:
    1. [[ 0. 1. 2. 3. 4. 5. 6. 7.]
    2. [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NDArray 2x8 @cpu(0)>
    1. In [3]:
    1. dropout(X, 0.5)
    1. Out[3]:
    1. [[ 0. 2. 4. 6. 0. 0. 0. 14.]
    2. [ 0. 18. 0. 0. 24. 26. 28. 0.]]
    3. <NDArray 2x8 @cpu(0)>
    1. In [4]:
    1. dropout(X, 1)
    1. Out[4]:
    1. [[0. 0. 0. 0. 0.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3. <NDArray 2x8 @cpu(0)>

    3.13.2.1. 定义模型参数

    实验中,我们依然使用“softmax回归的从零开始实现”一节中介绍的Fashion-MNIST数据集。我们将定义一个包含两个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其中两个隐藏层的输出个数都是256。

    1. In [5]:
    1. num_inputs, num_outputs, num_hiddens1, num_hiddens2 = 784, 10, 256, 256
    2.  
    3. W1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num_inputs, num_hiddens1))
    4. b1 = nd.zeros(num_hiddens1)
    5. W2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num_hiddens1, num_hiddens2))
    6. b2 = nd.zeros(num_hiddens2)
    7. W3 = nd.random.normal(scale=0.01, shape=(num_hiddens2, num_outputs))
    8. b3 = nd.zeros(num_outputs)
    9.  
    10. params = [W1, b1, W2, b2, W3, b3]
    11. for param in params:
    12. param.attach_grad()

    3.13.2.2. 定义模型

    下面定义的模型将全连接层和激活函数ReLU串起来,并对每个激活函数的输出使用丢弃法。我们可以分别设置各个层的丢弃概率。通常的建议是把靠近输入层的丢弃概率设得小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把第一个隐藏层的丢弃概率设为0.2,把第二个隐藏层的丢弃概率设为0.5。我们可以通过“自动求梯度”一节中介绍的is_training函数来判断运行模式为训练还是测试,并只需在训练模式下使用丢弃法。

    1. In [6]:
    1. drop_prob1, drop_prob2 = 0.2, 0.5
    2.  
    3. def net(X):
    4. X = X.reshape((-1, num_inputs))
    5. H1 = (nd.dot(X, W1) + b1).relu()
    6. if autograd.is_training(): # 只在训练模型时使用丢弃法
    7. H1 = dropout(H1, drop_prob1) # 在第一层全连接后添加丢弃层
    8. H2 = (nd.dot(H1, W2) + b2).relu()
    9. if autograd.is_training():
    10. H2 = dropout(H2, drop_prob2) # 在第二层全连接后添加丢弃层
    11. return nd.dot(H2, W3) + b3

    3.13.2.3. 训练和测试模型

    这部分与之前多层感知机的训练和测试类似。

    1. In [7]:
    1. num_epochs, lr, batch_size = 5, 0.5, 256
    2. loss = gloss.SoftmaxCrossEntropyLoss()
    3. train_iter, test_iter = d2l.load_data_fashion_mnist(batch_size)
    4. d2l.train_ch3(net, train_iter, test_iter, loss, num_epochs, batch_size,
    5. params, lr)
    1. epoch 1, loss 1.2550, train acc 0.519, test acc 0.766
    2. epoch 2, loss 0.6153, train acc 0.771, test acc 0.825
    3. epoch 3, loss 0.5646, train acc 0.798, test acc 0.830
    4. epoch 4, loss 0.4765, train acc 0.826, test acc 0.855
    5. epoch 5, loss 0.4496, train acc 0.835, test acc 0.862

    3.13.3. 简洁实现

    在Gluon中,我们只需要在全连接层后添加Dropout层并指定丢弃概率。在训练模型时,Dropout层将以指定的丢弃概率随机丢弃上一层的输出元素;在测试模型时,Dropout层并不发挥作用。

    1. In [8]:
    1. net = nn.Sequential()
    2. net.add(nn.Dense(256, activation="relu"),
    3. nn.Dropout(drop_prob1), # 在第一个全连接层后添加丢弃层
    4. nn.Dense(256, activation="relu"),
    5. nn.Dropout(drop_prob2), # 在第二个全连接层后添加丢弃层
    6. nn.Dense(10))
    7. net.initialize(init.Normal(sigma=0.01))

    下面训练并测试模型。

    1. In [9]:
    1. trainer = gluon.Trainer(net.collect_params(), 'sgd', {'learning_rate': lr})
    2. d2l.train_ch3(net, train_iter, test_iter, loss, num_epochs, batch_size, None,
    3. None, trainer)
    1. epoch 1, loss 1.1450, train acc 0.553, test acc 0.791
    2. epoch 2, loss 0.5792, train acc 0.786, test acc 0.832
    3. epoch 3, loss 0.4875, train acc 0.820, test acc 0.847
    4. epoch 4, loss 0.4436, train acc 0.839, test acc 0.858
    5. epoch 5, loss 0.4174, train acc 0.848, test acc 0.867

    3.13.4. 小结

    •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丢弃法应对过拟合。
    • 丢弃法只在训练模型时使用。

    3.13.5. 练习

    • 如果把本节中的两个丢弃概率超参数对调,会有什么结果?
    • 增大迭代周期数,比较使用丢弃法与不使用丢弃法的结果。
    • 如果将模型改得更加复杂,如增加隐藏层单元,使用丢弃法应对过拟合的效果是否更加明显?
    • 以本节中的模型为例,比较使用丢弃法与权重衰减的效果。如果同时使用丢弃法和权重衰减,效果会如何?

    3.13.6. 参考文献

    [1] Srivastava, N., Hinton, G., Krizhevsky, A., Sutskever, I., &Salakhutdinov, R. (2014). Dropout: a simple way to prevent neuralnetworks from overfitting. JM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