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码规范
代码规范
其实选择 OpenResty
的同学,应该都是对执行性能、开发效率比较在乎的,而对于代码风格、规范等这些 小事
不太在意。作为一个从 Linux C/C++ 转过来的研发,脚本语言的开发速度,接近 C/C++ 的执行速度,在我轻视了代码规范后,一个 BUG 的发生告诉我,没规矩不成方圆。
既然我们玩的是 OpenResty
,那么很自然的联想到,OpenResty
自身组件代码风格是怎样的呢?
lua-resty-string 的 string.lua
local ffi = require "ffi"
local ffi_new = ffi.new
local ffi_str = ffi.string
local C = ffi.C
local setmetatable = setmetatable
local error = error
local tonumber = tonumber
local _M = { _VERSION = '0.09' }
ffi.cdef[[
typedef unsigned char u_char;
u_char * ngx_hex_dump(u_char *dst, const u_char *src, size_t len);
intptr_t ngx_atoi(const unsigned char *line, size_t n);
]]
local str_type = ffi.typeof("uint8_t[?]")
function _M.to_hex(s)
local len = #s * 2
local buf = ffi_new(str_type, len)
C.ngx_hex_dump(buf, s, #s)
return ffi_str(buf, len)
end
function _M.atoi(s)
return tonumber(C.ngx_atoi(s, #s))
end
return _M
代码虽短,但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很多信息:
- 没有全局变量,所有的变量均使用
local
限制作用域 - 提取公共函数到本地变量,使用本地变量缓存函数指针,加速下次使用
- 函数名称全部小写,使用下划线进行分割
- 两个函数之间距离两个空行
这里的第 2 条,是有争议的。当你按照这个方式写业务的时候,会有些痛苦。因为我们总是把标准 API 命名成自己的别名,不同开发协作人员,命名结果一定不一样,最后导致同一个标准 API 在不同地方变成不同别名,会给开发造成极大困惑。
因为这个可预期的麻烦,我们没有遵循第 2 条标准,尤其是具体业务上游模块。但对于被调用的次数比较多基础模块,可以使用这个方式进行调优。其实这里最好最完美的方法,应该是 Lua 编译成 Luac 的时候,直接做 Lua Byte Code 的调优,直接隐藏这个简单的处理逻辑。
有关更多代码细节,其实我觉得主要还是多看写的漂亮的代码,一旦看他们看的顺眼、形成习惯,那么就很自然能写出风格一致的代码。规定的条条框框死记硬背总是很不爽的,所以多去看看春哥开源的 resty
系列代码,顺手品一品一下不同组件的玩法也别有一番心得。
说说我上面提及的因为风格问题造出来的坑吧。
local
function test()
-- do something
end
function test2()
-- do something
end
这是我当时不记得从哪里看到的一个 Lua
风格,在被引入项目初期,自我感觉良好。可突然从某个时间点开始,新合并进来的代码无法正常工作。查看最后的代码发现原来是 test()
函数作废,被删掉,手抖没有把上面的 local
也删掉。这个隐形的 local
就作用到了下一个函数,最终导致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