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 重点回顾

    7.7 重点回顾

    • 一个可以被挂载的数据通常称为“文件系统, filesystem”而不是分区 (partition) 喔!
    • 基本上 Linux 的传统文件系统为 Ext2 ,该文件系统内的信息主要有:

      • superblock:记录此 filesystem 的整体信息,包括inode/block的总量、使用量、剩余量, 以及文件系统的格式与相关信息等;
      • inode:记录文件的属性,一个文件占用一个inode,同时记录此文件的数据所在的 block 号码;
      • block:实际记录文件的内容,若文件太大时,会占用多个 block 。
    • Ext2 文件系统的数据存取为索引式文件系统(indexed allocation)
    • 需要磁盘重组的原因就是文件写入的 block 太过于离散了,此时文件读取的性能将会变的很差所致。 这个时候可以通过磁盘重组将同一个文件所属的 blocks 汇整在一起。
    • Ext2文件系统主要有:boot sector, superblock, inode bitmap, block bitmap, inode table, data block 等六大部分。
    • data block 是用来放置文件内容数据地方,在 Ext2 文件系统中所支持的 block 大小有 1K, 2K 及 4K 三种而已
    • inode 记录文件的属性/权限等数据,其他重要项目为: 每个 inode 大小均为固定,有 128/256Bytes 两种基本容量。每个文件都仅会占用一个 inode 而已; 因此文件系统能够创建的文件数量与 inode 的数量有关;
    • 文件的 block 在记录文件的实际数据,目录的 block 则在记录该目录下面文件名与其 inode 号码的对照表;
    • 日志式文件系统 (journal) 会多出一块记录区,随时记载文件系统的主要活动,可加快系统复原时间;
    • Linux 文件系统为增加性能,会让内存作为大量的磁盘高速缓存;
    • 实体链接只是多了一个文件名对该 inode 号码的链接而已;
    • 符号链接就类似Windows的捷径功能。
    • 磁盘的使用必需要经过:分区、格式化与挂载,分别惯用的指令为:gdisk, mkfs, mount三个指令
    • 分区时,应使用 parted 检查分区表格式,再判断使用 fdisk/gdisk 来分区,或直接使用 parted 分区
    • 为了考虑性能,XFS 文件系统格式化时,可以考虑加上 agcount/su/sw/extsize 等参数较佳
    • 如果磁盘已无未分区的容量,可以考虑使用大型文件取代磁盘设备的处理方式,通过 dd 与格式化功能。
    • 开机自动挂载可参考/etc/fstab之设置,设置完毕务必使用 mount -a 测试语法正确否;

    原文: https://wizardforcel.gitbooks.io/vbird-linux-basic-4e/content/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