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UMA
    • 数据同步与互斥

    NUMA

    NUMA来源于AMD Opteron微架构,处理器和本地内存之间有更小的延迟和更大的带宽;每个处理器还可以有自己的总线。处理器访问本地的总线和内存时延迟低,而访问远程资源时则要高。

    NUMA - 图1

    DPDK充分利用了NUMA的特点

    • Per-core memory,每个核都有自己的内存,一方面是本地内存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cache一致性
    • 用本地处理器和本地内存处理本地设备上产生的数据
    1. q = rte_zmalloc_socket("fm10k", sizeof(*q), RTE_CACHE_LINE_SIZE, socket_id)

    CPU核心的几个概念:

    • 处理器核数(cpu cores):每个物理CPUcore的个数
    • 逻辑处理器核心数(siblings):单个物理处理器超线程的个数
    • 系统物理处理器封装ID(physical id):也称为socket插槽,物理机处理器封装个数,物理CPU个数
    • 系统逻辑处理器ID(processor):逻辑CPU数,是物理处理器的超线程技术

    CPU亲和性

    将进程与CPU绑定,提高了Cache命中率,从而减少内存访问损耗。CPU亲和性的主要应用场景为

    • 大量计算场景
    • 运行时间敏感、决定性的线程,即实时线程

    相关工具

    • sched_set_affinity()sched_get_affinity()内核函数
    • taskset命令
    • isolcpus内核启动参数:CPU绑定之后依然是有可能发生线程切换,可以借助isolcpus=2,3将cpu从内核调度系统中剥离。

    DPDK中的CPU亲和性

    DPDK中lcore实际上是EAL pthread,每个EAL pthread都有一个Thread Local Storage的_lcore_id_lcore_id与CPU ID是一致的。注意虽然默认是1:1关系,但可以通过--lcores='<lcore_set>@<cpu_set>'来指定lcore的CPU亲和性,这样可以不是1:1的,也就是多个lcore还是可以亲和到同一个的核,这就需要注意调度的情况(以非抢占式无锁rte_ring为例):

    • 单生产者、单消费者模式不受影响
    • 多生产者、多消费者模式,调度策略为SCHED_OTHER时,性能会有所影响
    • 多生产者、多消费者模式,调度策略为SCHED_FIFO/SCHED_RR,会产生死锁

    而在具体实现流程如下所示:

    NUMA - 图2

    • DPDK通过读取/sys/devices/system/cpu/cpuX/目录的信息获取CPU的分布情况,将第一个核设置为MASTER,并通过eal_thread_set_affinity()为每个SLAVE绑定CPU
    • 不同模块要调用rte_eal_mp_remote_launch()将自己的回调函数注册到DPDK中(lcore_config[].f
    • 每个核最终调用eal_thread_loop()->回调函数来执行真正的逻辑

    指令并发

    借助SIMD(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单指令多数据)可以最大化的利用一级缓存访存的带宽,但对频繁的窄位宽数据操作就有比较大的副作用。DPDK中的rte_memcpy()在Intel处理器上充分利用了SSE/AVX的特点:优先保证Store指令存储的地址对齐,然后在每个指令周期指令2条Load的特新弥补一部分非对齐Load带来的性能损失。

    数据同步与互斥

    DPDK根据多核处理器的特点,遵循资源局部化的原则,解耦数据的跨核共享,使得性能可以有很好的水平扩展。但当面对实际应用场景,CPU核间的数据通信、数据同步、临界区保护等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原子操作

    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不可被中断的一个或一系列操作,多个线程执行一个操作时,其中任何一个线程要么完全执行完此操作,要么没有执行此操作的任何步骤,那么这个操作就是原子的。原子操作是其他内核同步方法的基石。CPU提供三种独立的原子锁机制:原子保证操作、加LOCK指令前缀和缓存一致性协议。

    原子操作在DPDK代码中的定义都在rte_atomic.h文件中,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存屏蔽和原16、32和64位的原子操作API。

    • rte_mb():内存屏障读写API
    • rte_wmb():内存屏障写API
    • rte_rmb():内存屏障读API
    • rte_atomic64_add():原子操作API

    读写锁

    读写锁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自旋锁,它把对共享资源的访问操作划分成读操作和写操作,读操作只对共享资源进行读访问,写操作则需要对共享资源进行写操作。这种锁相对于自旋锁而言,能提高并发性,因为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它允许同时有多个读操作来访问共享资源,最大可能的读操作数为实际的逻辑CPU数。

    1)互斥。任意时刻读者和写者不能同时访问共享资源(即获得锁);任意时刻只能有至多一个写者访问共享资源。
    2)读者并发。在满足“互斥”的前提下,多个读者可以同时访问共享资源。
    3)无死锁。如果线程A试图获取锁,那么某个线程必将获得锁,这个线程可能是A自己;如果线程A试图但是永远没有获得锁,那么某个或某些线程必定无限次地获得锁。

    DPDK读写锁的定义在rte_rwlock.h文件中,主要用于在查找空闲的memory segment的时候,使用读写锁来保护memseg结构;LPM表创建、查找和释放;Memory ring的创建、查找和释放;ACL表的创建、查找和释放;Memzone的创建、查找和释放等。

    自旋锁

    自旋锁必须基于CPU的数据总线锁定,它通过读取一个内存单元(spinlock_t)来判断这个自旋锁是否已经被别的CPU锁住。如果否,它写进一个特定值,表示锁定了总线,然后返回。如果是,它会重复以上操作直到成功,或者spin次数超过一个设定值。锁定数据总线的指令只能保证一个指令操作期间CPU独占数据总线。(自旋锁在锁定的时侯,不会睡眠而是会持续地尝试)。其作用是为了解决某项资源的互斥使用。因为自旋锁不会引起调用者睡眠,所以自旋锁的效率远高于互斥锁。虽然自旋锁的效率比互斥锁高,但是它也有些不足之处:

    1)自旋锁一直占用CPU,它在未获得锁的情况下,一直运行——自旋,所以占用着CPU,如果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锁,这无疑会使CPU效率降低。
    2)在用自旋锁时有可能造成死锁,当递归调用时有可能造成死锁,调用有些其他函数(如copy_to_user()、copy_from_user()、kmalloc()等)也可能造成死锁。

    DPDK中自旋锁API的定义在rte_spinlock.h文件中,其中rte_spinlock_lock(), rte_spinlock_unlock()被广泛的应用在告警、日志、中断机制、内存共享和link bonding的代码中,用于临界资源的保护。

    无锁机制

    在多核环境下,需要把重要的数据结构从锁的保护下移到无锁环境,以提高软件性能。现在无锁机制变得越来越流行,在特定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无锁队列,可以节省锁开销,提高程序效率。Linux内核中有无锁队列的实现,可谓简洁而不简单(kfifo是一种“First In First Out”数据结构,它采用了前面提到的环形缓冲区来实现,提供一个无边界的字节流服务。采用环形缓冲区的好处是,当一个数据元素被用掉后,其余数据元素不需要移动其存储位置,从而减少拷贝,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kfifo采用了并行无锁技术,kfifo实现的单生产/单消费模式的共享队列是不需要加锁同步的)。

    无锁队列中单生产者——单消费者模型中不需要加锁,定长的可以通过读指针和写指针进行控制队列操作,变长的通过读指针、写指针、结束指针控制操作。

    基于无锁环形缓冲的的原理,Intel DPDK提供了一套无锁环形缓冲区队列管理代码,支持单生产者产品入列,单消费者产品出列;多名生产者产品入列,多名消费者出列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