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版前言
  • 第2版前言
  • 第1版前言

    第3版前言

    2009年6月《把时间当作朋友》正式出版发行。于我来说,这多少有点意外。最初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并没有出版的计划,只是基于分享的心态把这些文字发表在了我的网志上——当然,即便印刷成册,本书的内容依旧全部在网上公开。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1版第1次印刷只有8 000册,可这8 000册竟然在上架的第一周售罄。这令我再次意外。更意外的还在后面——在接下来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这本书竟然重印12次!

    这些文字最初是写给我的学生的,2007年年初开始陆续地写,大约用了3个月完成。到了年底的时候,因为网站数据库损坏,只好重新写过,文章系列的标题也从“管理我的时间”变成了“把时间当作朋友”。最初,我是想帮学生解决问题,到2009年6月本书正式出版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主要读者大多是职场新兵,很多在校学生对本书内容并无兴趣。我只能猜测这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经历不足、吃亏不够造成的——也许只有吃过大亏,才会有洗心革面的动力。

    最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是一本被动销量巨大的书。出版之后,我接到很多读者来信,他们说自己读过这本书以后,又买了若干本送给同学、同事、朋友,甚至亲戚。有的高中教师向学校申请订购几百本发给每一位学生,也有大学辅导员自费购买几十本送给班上的每一个人;盛大网络创新院的副院长郭忠祥先生干脆成批买来堆在办公室门口,谁来都可以拿一本;2011年1月,华为赛门铁克成都公司订购了4 000本,发给公司的每一个职员……

    好评如潮,当然是我求之不得的结果,但这更是一种压力。又因为这份高分出乎我的意料,它带来的压力就让我多少有些不安。我会为此不时认真阅读读者的每一则留言——重点看批评。有些批评缺乏道理,可有些批评确实令我汗颜。例如,有读者指出此书第1版的结构松散,并且善解人意地说:“网志文章集结成册的结果如此,很容易理解……”

    事实上,2009年年底,就是本书第1版正式出版半年之后,我就有改版的愿望,却苦于事务繁杂、分身乏术,未能行动。2010年年初,修订了一些文字,更新了几个重要例子,增加了插图,权算第2版。那之后,我陆陆续续又写了很多文字,到2010年年底的时候,觉得无论多忙都必须重写,就有了现在的第3版。

    在新的一版里,主要做了两点大的改动。

    第一个改动是尽量剔除说教的腔调。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也一口气从事教职10年之久,故而做到这点对我来说相当不易。但这是必需的,因为说教总是令人厌烦——无论它有没有道理,无论对于说教者还是被说教者。

    第二个改动更为重要。在大量删减之前的内容后,又大量增补了关于学习、思考、沟通的内容,以充实“运用心智,获得解放”的主旨。原本在网志上写“想明白”和“我也有话要说”两个系列的时候,我计划着写两本独立的书。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将这两个系列的精髓合并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新版之中,因为多出版一两本书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把我认为应该传递出去的内容传递出去。

    同时,我的另外一本书《人人都能用英语》也即将出版发行。《人人都能用英语》相当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特定领域实践版”。如果说“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方法就是“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那么在《人人都能用英语》中,“正确的事情”就是“习得”英语,“正确的方法”就是“用”。

    经过一段挣扎,我终于在2011年2月2日晚(大年三十)完成了新版的组织与创作,之后又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润色与完善,如今正式出版,算是了却一个心愿。写字

    的快乐并非来自表达,而来自这些文字所带来的改变——无论是对读者还是对自己,无论是对周遭还是对内心,都是如此。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无论是删掉的还是增加的,都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希望它们对您亦能产生真正的帮助,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李笑来

    2013年8月于北京

    第2版前言

    岁月如梭。

    转瞬间《把时间当作朋友》正式出版发行已经整整一年。在这一年里,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意外。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目标读者群体是学生,可事实上,这本书在另外一个我之前未曾想到的读者群中反应更为热烈——在职场上打拼过一两年的新人。当然,现在我已经可以理解个中原因:因为这本书所讲述的一些道理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挫折才能真正理解的。对尚未做过什么实事,尚未遇到什么挫折的人来说,这些道理看起来是那么简单、那么明显,乃至于和废话差不多——而所谓“越早醒悟越好”这样的言词,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地苍白;所谓“苦口婆心”的态度,对他们来说是相当地腻歪。

    事实上,我自己一直清楚,如若不是在今天这个时代,这本书很难面世。

    有些道理就是很难传播——因为人们只传递自己认同的东西。有些道理就是不大可能被多数人认同,于是,即便它再合乎逻辑,再怎么有用,也不是很容易传播。这个时代是伟大的——因为互联网。互联网的存在以及网志引擎(我用的是WordPress)的流行,其巨大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们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成本(网络出版成本几近于零),更在于它们增加了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乃至于《把时间当作朋友》在不经意之间已经获得相当的认同。网志文章的点击量和读者留言的数量与质量都在起着促进信息传递的作用。

    时至今日,在豆瓣上《把时间当作朋友》目前已经超过5000人参与评价,平均评分为8.7;一直在时间管理、自我管理分类中排名第一。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这本书竟然重印8次。

    出版第一年就重印8次,当然可以当作吹牛的资本。然而,事实并非和我当初所想象的一样。这本书的畅销,很可能与你我所知道的“畅销”并不全然相同。这本书的内容是在我的网志上百分之百公开的,很多读者在读过电子版后,依然购买纸质版收藏。还有相当多的读者,买一本读过之后,再买若干本送给朋友、同学、同事。西安有一位中学教师张小姐,一口气买了45本送给自己的全班学生,而后来她的一位同事,也买给自己所有的学生。最夸张的可能是盛大网络创新院的郭忠祥先生,“一捆一捆”地送,究竟送给盛大同事多少本,已经想不起来了……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被动”读者很多的书。

    有一个小插曲。2009年12月初,有读者来信告诉我,豆丁网上竟然提供我的若干本书的“收费下载”——《托福核心词汇21天突破》、《TOEFL iBT高分作文》、《新托福iBT词汇分类突破》、《把时间当作朋友》。事实上,我的书的内容全都是百分之百公开的,都发布在我的网志上,无需任何费用。然而,竟然有人以单本收费5.8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它们出售!我发了篇网志求助。北京的律师李刚先生为我写了律师信,与豆丁网交涉。后来豆丁网撤掉了那些收费下载链接。我常想,那些付费下载的人,看了书之后会不会有所进步,知道“学习是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呢?学学如何使用Google,起码就能把这些钱省下来了吧?

    经常有人在各种场合问我:“你把你的书全部公开了,我想知道你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懒得回答。2010年4月10日,我应郭忠祥先生到盛大演讲的时候,有位听众说:“非常抱歉,我没有买你的书,因为有电子版……”我打断他,说:“我本来就没指望用这本书赚钱。”听众给我掌声,针对这掌声,我没再接着说什么,可事实上我觉得实在没必要用掌声回应我这句话——有些人在有些事上毫无功利心,这有什么奇怪的吗?

    我只是写了字而已。还有那么多读者自己掏腰包买来送人呢,他们用的可是真金白银。

    但愿岁月如歌。

    李笑来

    2010年5月于上海

    第1版前言

    无论是谁,都最终在某一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并且几乎注定会因懂事太晚而多少有些后悔。病了要投医,病急了就很可能乱投医。可是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多半于事无补——至少这是我自己的经验。一方面是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是时间无情地流逝,恶性循环早已经形成——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因此时间越来越珍贵,时间越来越紧迫;时间越珍贵就越紧迫,时间越紧迫就越珍贵……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了一团乱麻。

    时间是个问题,可是“管理”它却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因为那是几乎做不到的事情。之所以后来换成这个名字,在于“把时间当作朋友”更能体现本书的实质。我自己也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清楚地意识到“管理时间”的说法有多么荒谬。人是没办法管理时间的,时间也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

    它只会自顾自一如既往地流逝。“管理时间”只不过是人们的一厢情愿而已。换言之,人类能做的事情顶多只不过是发明改进测量时间的工具而已,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去左右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对自己说:“承认了吧,你对时间的流逝无能为力。”那一刻的醒悟,感觉就像凤凰涅槃一样浴火重生——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矫情,但又确实过于准确而无可替代。那一瞬间,我已经30多岁——还好,并不算太晚。

    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各自生活在自己的那个版本之中。改变自己,就意味着属于自己的那个版本的世界将会随之而变,其中也包括时间的属性。开启自己的心智,让自己能够用最可能准确的方式思考、观察、记录、总结、分享和行动,那么自己的时间就会拥有不同的质量,进而整个生活都必然因此焕然一新。

    人生的幸运在于能够“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而什么是正确的或者更好的方式,什么事情真的值得去做,需要运用良好的心智才能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若真的做到“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那一瞬间,时间无须管理(当然就算想管其实也没人能做到),它是你的朋友,陪你亦步亦趋走到最后的朋友。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过去读过的那么多“感觉上有道理”的文字却最终“感觉上并无帮助”了。也许是自己被误导了,也许是过去太愚钝,我竟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我自己!过去我读过的许多时间管理书籍里的方法肯定是(至少应该是)有用的——就好像是巧匠手中的工具,不可能没用。武侠小说里的那些江湖高手,手拿一根树枝也一样可以横扫天下,可是对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说,给他干将也罢,莫邪也罢,又有什么用处呢?

    找到问题的根源,就真的有了希望。

    李笑来

    2009年春于北京